2024年4月30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MEL”)教授戴民汉团队领衔、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参与编写的《海草床生态修复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以下简称“方法学”)在线上会议中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


图1. 方法学编制情况和应用案例报告


海草床碳汇方法学编制任务来源于由腾讯公司资助的海洋碳汇技术开发项目,该项目始于2022年5月,由戴民汉院士团队领衔、厦门大学与腾讯碳中和实验室合作开展,旨在深入研究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和机制。项目联合PI、MEL陈鹭真教授牵头编制了方法学的集成,并带领通量组完成温室气体的监测。为完善海草床碳汇方法学的科学技术部分,项目团队进行了细致的工作,开展共计12个共享航次,现场调查时间累积128天,共6个小组参与,包括沈渊教授、郭香会教授带领的水化学组,陈蔚芳高级工程师带领的沉积物组,程鹏教授带领的水文组,林昕副教授带领的浮游组和余小龙副教授带领的遥感组,获取气体通量、沉积物、浮游生物等样品的物理化学参数近12万条。同时,项目团队与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的邱广龙副院长和苏治南博士团队合作完成了植物生产力的测定,并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周毅研究员团队的协助下完成生物量的测算,实现了方法学在实际应用领域中的初步工作,为方法学的可操作性提供了重要佐证。


本次线上专家评审会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教授、亚洲开发银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市场机制研究部项目减排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的行业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并由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肖斯锐主持会议。


图2.参会人员合影


陈鹭真教授在会上就方法学的编制情况和应用案例作出了详实报告,基于当前国内外海草床碳汇计量最新技术成果,系统阐述了该方法学的适用条件、项目边界、碳库和排放源的选择、基线情景识别与额外性论证、碳计量方法、监测方法以及方法学中缺省值的来源和依据。同时,以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草床修复项目为例,展示了该项目的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并给出了预计的项目减排量。


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方法学符合行业规范,内容科学合理,充分结合了我国实际,广泛适用于我国海草床碳汇项目的计量与监测,提供了科学的计算参数以降低海草床碳汇项目开发的工作量和难度,对海草床碳汇功能维持和生态服务价值功能协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一致通过。


图3.海南海草床实景


作为自然界最大的资源库和能源库,海洋生态系统对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引起公众的高度重视。海草床作为重要的蓝碳资源,利用蓝碳交易市场机制推动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促进海草床生态价值实现,是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当前我国已发布的蓝碳交易方法学,尚未有涉及海草床的部分,本方法学填补了我国该领域方法学的空白,为海草床蓝碳交易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了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所产生的净碳汇量达到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海草床方法学的发布实施,将有效促进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推动蓝碳市场发展,建立健全我国蓝碳创新发展支撑体系。同时,能够促进对蓝碳生态系统价值的正确认识,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退化海草床的修复和保护,也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



本文转载自: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来源: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信公众号

Layer 1

客服电话 (点击复制)

17350754772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意见反馈 帮助文档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