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04期 总第261期

2024.1.27-2.2

助您快速了解海洋热点资讯!

海洋热词

数据来源于海洋类新闻网站中

近一周的词汇热度统计


快讯速览


【海洋政务】

◆“雪龙2”号驶离外港前往罗斯海

◆全国优化养殖用海管理政策宣贯推进会召开

◆辽宁省海洋局正式挂牌

◆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03”轮在广州正式投入使用

◆海事系统最大溢油回收船“海巡041”轮在武汉下水

◆三沙市与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海洋科研】

◆“深海一号”关键设备完工出海

◆世界首台套全海况高可靠百千瓦级海浪发电船 “华清号”成功下水

◆《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3》发布

【学术论坛

◆绿能绿水协同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年会召开

◆第一届“海洋环境与灾害力学青年学者论坛”在深圳召开

◆“国际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在深圳市盐田区召开

【海洋教育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成立

国际海洋动态

◆《“海洋科学十年”愿景2030》白皮书发出审查邀请

◆研究人员在南极冰芯中发现重金属沉积物

◆日澳联合研发水下装备



      

海洋政务



“雪龙2”号驶离外港前往罗斯海

1月29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驶离新西兰利特尔顿港,前往罗斯海。此次靠港期间,中国南极考察队时隔近10年后再次在利特尔顿港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约400名当地民众登上“雪龙2”号参观。其间,中新两国南极领域的科研人员举行了学术研讨会,中国政府代表团及考察队代表访问了新西兰南极局。此外,“雪龙2”号还完成了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替等工作。其中26名队员完成大洋考察作业后下船,搭乘飞机回国。接下来,“雪龙2”号将前往罗斯海新站,并将访问附近其他国家考察站。

(来源:新华社)



全国优化养殖用海管理政策

宣贯推进会召开

1月30日,全国优化养殖用海管理政策宣贯推进会在浙江宁波象山召开。自然资源部海域海岛管理司司长何广顺、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讲话。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和农业强国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有关要求,就《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的通知》进行了再解读、再部署。会议指出,文件的出台将有力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效保障养殖生产者合法权益。

(来源:自然资源部)



辽宁省海洋局正式挂牌

1月31日,辽宁省海洋局正式挂牌,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宗林出席揭牌仪式。为贯彻落实《辽宁省机构改革方案》,经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辽宁省在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加挂辽宁省海洋局牌子,强化全省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助力打造海洋强省建设。

(来源:辽宁省自然资源厅)



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03”

轮在广州正式投入使用

1月30日,中国海上专业救捞力量的新旗舰——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满载排水量19000吨的“南海救103”轮在广州正式投入使用。“南海救103”轮兼有水面遇险人员搜寻救助、深远海遇险船舶拖曳救助、海空立体搜寻救助支持、对外消防灭火、应急抢险救助、信息传输与应急指挥、溢油污染监测等七大功能。该轮配备DP3动力定位系统,可搭载大、中型救助直升机,拥有6000米自主式无缆潜航器和深海拖曳系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南海救103”轮的正式投入使用,填补了中国深远海综合搜救能力的空白,将更加有效地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处置应对各类海上突发事件,执行深远海遇险船舶、航空器搜寻救援等任务,为南海海上运输、海洋资源开发等提供安全和服务保障,参与全球海上搜救和国际救援行动,维护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对于保障中国南海海域海上人命安全和海上物流链供应链通畅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日报)



海事系统最大溢油回收船

“海巡041”轮在武汉下水

1月30日,我国海事系统设计尺寸最大、溢油回收能力最强的专业化溢油回收船“海巡041”轮在武汉成功下水。“海巡041”轮总长79米、型宽15米、型深5.6米,最大航速15节,续航力3000海里,可满足自持力20天的要求。该船为全电力推进溢油回收船,配备了先进的溢油回收设备,可实现200立方米/小时的溢油回收能力,具备强化的水面溢油围控、回收、储存和转驳能力。按照计划,该船将在今年6月下水列编,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全国海事系统船舶污染监视监测和溢油应急处置能力,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长江日报)




三沙市与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

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月31日,三沙市与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在三沙永兴岛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海南省政协副主席、三沙市委书记袁光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长仁证签,市委副书记、市长文斌代表三沙市政府与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海文进行签约。市委副书记傅君利参加签约仪式。此次签约,双方将立足自身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海上务实合作,为加快推进三沙发展、建设海洋强国而共同努力。 袁光平希望,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能充分发挥海洋权益、安全、法律、经济、科技和环境等领域的资源优势,聚焦三沙建设发展大局和实际需求,着眼长远,围绕海洋战略性研究、海洋开发保护、三沙档案留存与历史展示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广泛呼吁并帮助三沙凝聚各方力量和共识。

(来源:三沙市人民政府)



      

海洋科研



“深海一号”关键设备完工出海

近日,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开发项目“深海一号”的二期工程取得关键进展。1月24日,乘驳船从深圳赤湾港启航,前往工程所在的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的琼东南海域。“深海一号”二期工程距离海南省三亚市约132公里,项目采用“水下生产系统﹢浅水导管架平台﹢深水半潜式平台远程操控系统”油气开发模式,共部署12口水下井口,新建1座导管架平台、1套水下生产系统、5条海底管道和4条脐带缆。“深海一号”二期工程是建设南海万亿方大气区的重点项目,全面投产后,可使“深海一号”的天然气储量从1000亿立方米增至1500亿立方米,高峰年产量从30亿立方米增至45亿立方米,将持续为海南自贸港及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可靠的清洁能源,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气源地。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世界首台套全海况高可靠百千瓦级

海浪发电船 “华清号”成功下水

1月26日,在广东江门市新会区民华船艇科技有限公司码头,以清华大学水利系张永良教授为核心的团队历经近20年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数万次试验验证,研发的“华清号”气动式海浪发电装备举行了隆重下水仪式。研发团队发明了高效宽频波浪能俘获技术,研制了U型流道空气透平机,突破了波浪发电领域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全海况条件下高效安全可靠发电,各项技术成果及性能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规模化开发后的发电成本可接近海上风电。这将使海洋能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可能性,这也是继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后人类在清洁能源开发领域的又一巨大进展,预期全球海浪发电产业可达数万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可达几十万亿元。

(来源:清华大学)




《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3》

发布

日前,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发布《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3》。该报告围绕“能源经济、海洋能源、海洋工程、投资动向”4个维度,跟踪分析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剖析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深度分析海洋油气、海洋风能产业、石油公司投资动向,跟踪研判海洋新能源技术发展等。报告指出,中国近岸及其毗邻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能,能量密度位于世界前列,具备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海洋能源发电储量的近1/5。其中,温差能资源可开发量预计超过13亿千瓦;潮汐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2200万千瓦,处于世界中等水平;潮流能和波浪能的可开发资源量分别为1400万千瓦和1300万千瓦。中国海洋能开发利用整体尚处于初步阶段。中国“十四五”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要稳步发展潮汐能发电,开展潮流能和波浪能示范项目,探索海洋能源在岛屿多能互补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将有力推动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学术论坛



绿能绿水协同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技术

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近日,天津海水淡化产业(人才)联盟联合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水利用分会、中国海洋学会海水资源利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在天津召开绿能绿水协同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恒一、高从堦分别作了题为《绿水西输工程——解决我国西北地区缺水的战略思路》《加强基础研究,促进产业融合,用淡化技术保障用水安全》的专题报告。会议深入探讨了可再生能源和海水淡化利用技术协同提供稳定可靠能源与水源的实施策略和实现路径,积极为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建言献策。会议呼吁专家学者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系统研究,统筹能源与水需求,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海水淡化利用技术协同研发;加强技术研究和革新,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进一步节能降耗;加强技术应用示范,以科研创新成果构建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全球海洋观测伙伴

关系年会召开

1月24日,“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POGO)”第25次年会在墨西哥恩塞纳达开幕。来自全球海洋科研院所或国际组织(计划)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此次年会。年会期间举办了POGO西太平洋区域办公室签约仪式。POGO西太平洋区域办公室是POGO首个区域办公室,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共同承办。POGO西太平洋区域办公室将致力于打造西太平洋区域海洋观测合作高端平台,推动实现提升能力建设、提高公众海洋素养等目标。承办POGO区域办公室,有助于拓展海洋一所深入参与海洋观测领域的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助力实现联合国“海洋十年”愿景,为提升全球海洋科技发展水平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第一届“海洋环境与灾害力学

青年学者论坛”在深圳召开

近日,第一届“海洋环境与灾害力学青年学者论坛”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成功召开。论坛由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ICGdR)海洋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委员会、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海岸与海洋水力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承办,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行业俱乐部协办。来自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澳门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单位约5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安排16场邀请报告,其中,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郭亚昆教授作“重力流沿坡面流动模拟”报告、浙江大学贺治国教授作“海洋异重流与深海热液羽流”报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李锦辉教授作“深厚海洋软土环境中的基础稳定性”报告、中国海洋大学刘晓磊教授作“海底界面层灾害:机理研究与装备研发”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孙治雷研究员作“深海极端环境探测技术及应用”报告、澳门大学施华斌助理教授作“水下滑坡的两相动力过程初探”报告等。坛交流内容广泛,涵盖环境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水沙两相流动力学、海底原位监测、深海探测技术、海洋岩土工程、颗粒材料力学等研究方向。与会专家热烈讨论,为海洋能源与资源开发、海洋灾害防治等议题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来源:中国力学学会)



“国际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

在深圳市盐田区召开

近日,由中国珊瑚保护联盟主办、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承办的“国际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在深圳市盐田区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深化全球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动多学科交流与合作,探索更高效的修复技术。在主题报告环节,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肖宝华、海南大学教授李秀保、广西大学副教授黄雯分别就大湾区、海南省、广西涠洲岛的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及进展进行了汇报。此外,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新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赵美霞、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周进、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邱建文、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崔佩怡等就华南沿岸珊瑚营养策略及其对环境适应性、南海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珊瑚礁生态系统碳源碳汇、香港珊瑚群落概况和挑战以及珊瑚有性繁育技术等方面作了精彩报告。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就珊瑚礁生态修复的技术创新、发展方向、项目管理、政策制定、监测评估和宣传教育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人员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为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来源:中国日报)



      

海洋教育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

管理学院、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成立

1月27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成立,校党委书记王宏舟、校长万荣为新学院(部)揭牌。新成立的学院(部)在原海洋科学学院、原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原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等基础上组建而成。其中,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将持续强化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谋划筹建国家级大洋渔业生物资源种质库,联合其他单位,组建国家全球大洋渔业资源科学调查中心。探索人工智能+远洋渔业,构建基于远洋渔业数据渔情预报的数字孪生,以持续巩固远洋渔业学科世界一流地位,为国家渔业高质量发展、渔业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将新建极端海洋过程与资源研究中心,对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全球倡议,聚焦深渊海沟、深海冷泉和极地海洋,揭示深远海生态系统和海洋微生物碳利用策略,抢占极端环境研究前沿高地,更好地服务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国家海洋强国和美丽中国建设。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



      

国际海洋动态



《“海洋科学十年”愿景2030》白皮书发出审查邀请

1月22日~2月22日,“愿景2030”工作组编写的《“海洋科学十年”愿景2030》白皮书邀请全球海洋界积极参与审查工作。工作组针对“海洋科学十年”10项挑战中的每一项编写一份白皮书,主要内容涉及挑战面临的背景环境、战略目标设定、驱动因素、时间表和指标等。日前,除挑战7外其他9项挑战的白皮书已发布。白皮书的综合版将在2024年“海洋科学十年”会议期间提交并讨论。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研究人员在南极冰芯中发现重金属沉积物

近日,美国内华达州沙漠研究所的研究小组检查了来自南极东部不同地点的5个冰芯,发现了多种重金属的沉积物,显示出南极周围人类工业的历史进程,并证明了铅、镉、铊、铋、铈、硫等重金属通过空气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其中,铅的污染可以追溯到13世纪,并在19世纪后期采矿活动加剧时达到高峰。此外,鼠疫暴发、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等事件也促使南极洲重金属增长。该研究提供了一幅相当准确的人类历史图景,并显示出人类活动长期对南极洲产生着深远影响。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日澳联合研发水下装备

近日,日本和澳大利亚防卫技术部门日前签署一项技术合作协议,旨在增强水下机器人和自主系统的建设能力。这是继2023年6月日澳签署双边军事领域研究、开发、测试和评估协议后的首个具体项目,也是日澳加强“准同盟”军事合作关系的又一标志性事件。根据协议内容,日本防卫省防卫装备厅和澳大利亚国防部下属的国防科技集团,将共同开展名为“水下机器人和自主系统研究”的项目。该项目旨在提升日澳海底通信能力和水下无人作战系统的互操作性。

(来源:中国国防报)


Layer 1

客服电话 (点击复制)

17350754772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意见反馈 帮助文档 返回
顶部